“河套”之名虽起自明代,但河套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却古已有之。源自青藏高原的黄河流自西宁,一路向东,到鄂尔多斯高原西缘,受到鄂尔多斯台地隆起的阻碍,沿贺兰山向北,至阴山南麓,一路向东,直到被太行山阻隔后,又一路向南,绕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弯。“河套”的称谓,实际是从明代以后开始的。明朝天顺年间,文献中出现了“河套”一词。这说明“河套”之名至迟在明英宗天顺年间已为时人所用。《明史》记河套之得名曰:“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也。”清人杨江《河套图考》亦云:“河套之名,主形胜也,辟河以绳,所套之地也。”成化十年(1473年),余子俊筑起一条东起清水营(在今陕西省府谷县境内)、西抵花马池(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境内),全长近800千米的边墙(明长城),放弃对长城以北和黄河以南之间地区的管理,这就是所谓的“弃套”,明长城以北、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才以“河套”一名著称于世。
历史上广义的河套实际上涵盖了贺兰山以东、阴山以南、吕梁山以西、明人所修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也是明清时期河套的最初概念。广义的河套总面积20多万平方千米。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说,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贺兰山以东沿河平原,居河套西部,习称西套。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的全境、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的土默川平原,居河套东部,习称东套。河套东部又以乌拉山为界,乌拉山以东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的土默特平原称前套,乌拉山以西称后套。时至今日,昔日的西套、前套之称已经被宁夏平原和土默特平原取代。
狭义河套则仅限于广义河套的一部分,即今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巴彦高勒镇以东、乌拉特前旗西山咀以西、狼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后套平原。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说,大致包括巴彦淖尔市的磴口县、五原县、临河区、杭锦后旗以及乌拉特前、中、后三旗的山前地区,即人们习称的后套,今天人们普遍认可的河套地区指的就是这一区域。1954年,绥远省建制撤销后,陕坝专员公署改为“河套行政区”,“河套”从地理名词变为行政区名,更明确了这一地理名称的地区专属特性。
这是一块颇得上天眷顾的沃土。地处农作物黄金种植带,地理位置优越。河套平原位于北纬40~41度附近,地处“地球的金项链”位置,属中温带气候类型,光、热、水、土资源配置优势突出,和全国相比,河套地区属于气象灾害及病虫害少发地区。
这一纬度带附近由于阴雨日数相对较少,日照时数长,光照资源具有优势;同时由于辐射强烈,气候相对较为干燥,气温日较差较高,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积累和减少病虫害发生;该纬度附近热量条件具有优势,能够较好支撑作物生产,而高纬度地区热量条件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更为难得的是,河套地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而黄河又位于河套南缘,为自流灌溉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河套灌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河套地区灌排系统完善、水资源丰沛,灌溉水质适于农业种植。
河套平原地势平坦,沃野千里,土质肥沃,宜农宜牧,农业开发有着悠久的历史。土壤以壤质土为主,土层深厚,肥力较高,表层土壤87%属于I类土壤区,土壤洁净,适宜生产绿色农作物。水质和土质均适于绿色农业种植。
河套地区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种植管理制度,依托当地气候资源属性和优势,形成作物套种制,充分挖掘利用了气候资源。
国家气象局的专家在深入、全面研究河套水土光热资源禀赋之后,给河套地区种植条件打出了95分的高分。这个分值高于我国大部分农业种植区,属于很高水平。河套地区具备优良的作物种植气候条件,为适宜高品质农产品种植地带。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充分发挥河套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天赋河套”品牌,促进农牧业转型升级,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
葵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