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宇轩昂
君子清风
乌拉特之春
通灵空秀的古镇园林、香远益清的幽静兰竹、憨态可掬的花鸟鱼虫……于中老师简朴却不失雅致的画室墙上挂着各式画卷。他穿梭在学生中间,时而细心讲解,时而奋笔范画。
走上美术创作路 插上理想的翅膀
于中从小爱画画,这与父亲的熏陶有直接关系。于中的父亲是位语文老师,酷爱画画,经常在写好的日记上画一幅精美的插图,一幅插图一个故事。父亲写的日记有几大箱,惟妙惟肖的插图就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着于中。他从翻看和模仿这些插图开始,每天钻在父亲的日记本里,一画就是一天,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父亲绘画的精华。画完,他就拿给父亲,让父亲指点。通过父亲的指导,他进步很快。等到把这几大箱日记看完、画完,他的绘画能力凸显,能挥洒自如地画一张张连环画了。
1978年恢复高考,于中怀揣大学梦想走进考场,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1987年,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他在天津美院进修,受到著名画家孙其峰、霍春阳的指导。1990年,于中赴中央美院进修,得到了著名花鸟画家张立辰、高冠华的亲传,又得到重彩画家蒋彩萍的指导。学成回来,他先后参加了国家、自治区、盟市级的展览及个人画展,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名山秀水留脚印 水墨丹青绘情思
为达到“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的意境,于中经常深入草原大漠、农家村落写生,还曾多次南下,遍访名山大川、江河湖泊、古镇园林、清韵池塘。在他笔下,名山大川的气势磅礴、突兀秀丽之美;古镇园林的通灵空秀、烟雾朦胧之美;花鸟鱼虫的灵动百态之美在纸上复活,赏心悦目。他边走边画,有时在大山竹林里一住就是一个月。
于中专攻画竹。他多次去南方,到有竹的地方。刚开始画竹的时候,他按传统的程式化的画法,临摹郑板桥、石涛等著名画家的竹子,汲取大师们的精髓。随着对竹的了解逐渐深入,他慢慢地走出程式化的画法,渐渐融入自己对竹的理解,形成了独到的画竹风格。
看于中画竹,有一种从视觉到心灵的享受。他画竹竿时,凝神静气,一气呵成;画竹叶时,画笔时而精雕细描,时而又挥洒自如。随着画笔的起落,姿态万千的墨竹跃然纸上。他的竹,给人一种坚强、无所畏惧的美,又给人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趣。他说,画竹,季节、气候不同,竹的姿态、形状等也不同。雨竹,要画出枝俯叶垂、水墨淋漓的感觉,竹稍低垂,沉甸甸的有雨意;雪竹,要有凌寒不凋的性格,运用“已有画无”的手法借地画雪,用笔墨点染衬托出大雪压枝的动态之美;风竹,用笔要爽利有力,才能突显风势,画出随风摆动的动态之美。春天的竹子刚发新芽,枝叶都向上扬起,叶嫩泛着新篁,用“叠人法”画出自由自在的状态;夏天,竹叶要画出浓密茂盛的感觉。他说,画竹,有时随着人心情的变化,竹的姿态也会有所变化。如心情平和时,竹画得比较舒展、妩媚;心情激动时,竹就会画得飞扬、挺拔、积极向上。
为了创作百驼图,他多次深入大漠,亲近骆驼,观察它们,抚摸它们,欣赏伴着驼铃一字排开、走在黄昏沙丘上的梦幻驼队。驼队走,他也走;驼队停,他就席地而坐,用手中的笔快速勾勒骆驼的各种形态,不能及时画的,就用摄像机记录下它们迷人、可爱的瞬间,回家后反复播放,日夜揣摩。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29米长的画卷上,由100只形态各异的骆驼构成的《百驼图》诞生了。
从教四十多年的于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绘画人才,他的学生遍布大江南北、各行各业。目前,虽然退休,但他仍在发挥余热,耕耘在艺术天地,将他多年积累的艺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
他的人生是墨彩辉映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