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义堂的地名响亮又好听,但四义堂名称的来由却缺少有力的考证。据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乌镇村史》说:“乌镇村民常俊英、周跃、陈三登、张三四家集资合股向乌镇外围开发土地种粮,最先来到现村民所在地,故称四义堂。”又据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春华秋实》一书中王继孔先生称:“原来是四户人家(按:徐、常、陈、张4户人讲义气,合股置地设堂)包种土地400来亩,故名四义堂。”以上述两种说法为基本线索,笔者在四义堂及周边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访,又得到“由唐才、杜才、王生才、马无有四家在此开荒种地,故名四义堂”的说法。
上述关于四户人家最早在此开地设堂的说法,具有明显的漏洞。一是所列四户人家姓名不一致,而每一个名单都缺乏佐证材料。二是四户人家是什么关系,文章中没有翔实说明,未能体现“义堂”二字的含义。三是从当事人的年龄推断,其中陈三登、常俊英、张三都不过是百岁老人,与四义堂的悠久历史在时间上不相吻合。
带着疑问,笔者找到四家之一的陈家后代询问。住在四义堂村的陈和平说:“我的父亲叫陈宝玉,当年从陈旺圪旦(五原县境内)来这里经营土地,后来一家人就定居在这里。”据陈和平讲,他父亲所经营的土地是大爹陈三登名下的,与另外三家人合伙种植,大爹陈三登占土地整股,其他三家都是占半股。至于这里的土地在什么时间就为陈家拥有,是包租蒙地还是其他人转让,不得而知。
为了追根问底,笔者又到陈家最早的发家地——五原县新公中光明村五组查访。那里的老地名叫陈旺圪旦,而陈旺即上述陈三登和陈宝玉的父亲。在村里找到陈家族人陈旦,此人现年76岁,对陈家家史知道较多。据陈旦讲,陈家原籍陕西神木,来后套很早,在陈旺父亲陈喜喜手上就在五原一带购置地产,而四义堂的土地在陈旺手上就已拥有。陈旺生有五个儿子。在五个儿子分家时,陈旺把四义堂的土地分在长子陈三登名下。可见陈家在四义堂置地的时间最晚应在百年以上,而前文中所述陈常徐张四人均是后生晚辈。由此推断,四义堂的得名与此四人无关。就是说,陈常徐张四人即使确实合伙在四义堂种植土地,也不可能由他们设置牛犋而取名。四义堂的名称即使与种地有关,也应在更早的时间段。
迷蒙之间,被采访人说出一个惊天的秘密:陈家曾与王同春打过水地官司,官府给陈家断下的土地东到包头、西至狼山。被采访人还说陈旺当年受到追捕,家人把他扣在瓮里才躲过一劫。这自然使人想到后套历史上王同春与陈四争水争地的故事。于是笔者再作追问:陈家当年的老柜是否叫锦绣堂,陈旦的答复是肯定的,只是说锦绣堂是设在五原街上的。
采访到此,问题似乎有了顺理成章的解释,陈家先祖陈旺或上代陈喜喜就是锦绣堂的陈四。民谣有:瞎进财杀了个瞎陈四,事是个事,淡求是。又有:要买好马到锦绣堂,要买好货到隆兴昌。可见当年陈家势力之大。照此推想,四义堂极有可能是陈家地盘上的一个牛犋,是锦绣堂的分堂。
那么,陈旺圪旦的陈家与锦绣堂的陈家,究竟是不是一家呢?笔者急速返回临河,查阅相关资料。据《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五辑》中苏希贤、武英士撰写的《王同春》一文所说,锦绣堂主瞎陈四名叫陈锦绣,河南人氏,是左宗堂部军人,退伍后定居后套。两相比对,一是名字不符,二是籍贯不符,三是来路不符。这样一来,两个陈家各不相干的结论基本明了。
那么,四义堂的得名究竟出自何时?又出自何由呢?一位同仁给我发来一个截图,是从中国地质出版社印制发行的中国地图上拍下的。这张地图上,四义堂是个醒目的地名,其规格与大佘太相同。而四义堂的周围既不标乌镇,也不标乌兰脑包,位于乌拉特中旗与五原县之间的,赫然只有一个四义堂。
这张地图表明,四义堂是一个广义的地区名称,东有大佘太,西有四义堂,东西一线六十多公里遥遥相对。四义堂的名号也应与大佘太的得名时间相当。而阴山脚下从东到西诸如大佘太、四义堂、同义隆、义和久、石兰计等,都是百年以前就有的名号。这些名号又与旅蒙商的兴起有关,清光绪年间清王朝开放蒙地之后就遍布后套平原与阴山之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