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赋河套
由地名串起的那段历史——中旗德岭山镇乌镇村所属地名考(一)
发布时间:2020-12-28 09:59:23 韦颖显(临河) 编辑:雷丽娜 编辑: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每个村庄都有每个村庄形成的原因及历史。巴彦淖尔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区,许多地名的形成都与这两种文化有关。考查一个村庄的形成,如果将该地的命名和围绕着农牧业活动及商业流通所形成的不同地名进行记录,无疑就是该村庄甚至一个地区无言历史的见证者。

  笔者曾经有过一段寻访和纪录乌兰脑包村周边地名的经历,经过梳理,发现这些地名虽然现在无声地站在那里,却是最真实的历史见证者,向探访的人们诉说着其在不同时代的故事。

 

1

 

  乌兰脑包村的形成与特殊的地貌有关。河套未开发前,乌兰脑包村属于蒙旗牧场。该地有一个因风沙长年作用而形成的天然土堆,占地六十多平方米,高丈余。土堆上长满了各种固沙植物,加之土堆有点发红,周边牧民便将此地称为乌兰脑包,意为红色的像脑包状的天然土堆。后大量汉人移居至此,也按照当地牧民的叫法,称呼此地为乌兰脑包。再后来,村庄规模扩大,又被人称为乌镇。日本人火烧乌镇后,乌镇日见衰落,许多人家搬走,留下了烂墙破库伦,原址又被人称为烂乌镇。公社化后,该地又成为一个村级单位,被称为乌镇村和乌兰脑包村。

  吉力巴地。乌兰脑包村的土地原为西公旗贵族拉森吉力巴的牧场。清政府放垦蒙旗地后,内地人纷纷来此开荒种地,并集资开发和兴建灌溉工程。拉森吉力巴在大多牧场被开发后,在垦地中选择了一块水肥条件最好的土地,一部分出租,一部分自家经营。这块土地被后人称为吉力巴地。

  同柜地和半截渠。在乌兰脑包的村属土地中,有一块地叫同柜地。因乌兰脑包临近乌拉壕干渠,王同春在渠系开发时最先开发的是干渠周边的土地,于是,租种王同春土地的佃户们便习惯把王同春开发的这块土地称为同柜地。王同春在开发乌兰脑包土地的同时,还进行了乌拉壕干渠引流。由于乌拉壕干渠南北的地势、自然条件不同,干渠南的开发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干渠北部的开发尚在尝试中。于是,王同春又来到乌拉壕渠北,尝试在干渠的北部引水。但由于干渠北部靠山,地形呈坡状,向南倾斜,山洪水出山后又是东北西南走向,许多地段水无法自流,不可利用。渠开发到一半,因上述问题实在无法解决,还给村庄和农田留下隐患,所以宣告停工,故被后人称为半截渠。该渠半途而废,致使德岭山镇西部靠近乌镇四义堂的地方至今没有成片开发的土地,成为全镇荒地较多、种植结构分散的地区。

  四柜地。普通民众来乌镇求生,并没有自己的土地,而是租种柜上和大户的土地。当时,乌镇已有先期来此经营的各种商业字号。政府放开限制后,这些商业字号便开始囤积土地,转售或出租。四柜地最早是乌镇字号广胜西所经营的土地,后开渠引水需大量经费,遂吸收有资金和实力的商业字号共同开发,共有四家掌柜参与。这块土地加上配套的灌溉渠系便被称为四柜地。后广胜西的掌柜与一任姓的伙计发生冲突,闹出人命官司。经地方官府裁决,广胜西的掌柜为息事宁人,把四柜地赔给了任家。任家户主因在冲突中死亡,任家在得到四柜地后遂将此地改名为任寡妇地。

 

2

 

  与土地开发同样重要的是渠系的开发,没有渠系的配套开发,土地的开发也是一句空话。而乌兰脑包村旁边就是河套地区有名的大干渠乌拉壕。乌拉壕水量大,渠宽,弯道多。虽然有这样一条大河,但在一切全靠人力的年代,一条大渠也不是随便就能利用的。王同春开发八大干渠是在1880年前后。在王同春的带动下,1890年前后,乌兰脑包村也开始了自己的渠系开发。根据乌兰脑包村现在的渠系使用情况,全村最早开发的渠除去并未完全成功的半截渠,是另一条被后人称为瓦窑渠的灌溉渠。当年,为了引水方便,人们在这条渠旁建了一座大瓦窑。因为村庄在扩建中,需要大量砖瓦等建筑材料,而北面的山上就有煤和白灰等原材料,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一座瓦窑。该渠也因此得名。该渠渠口选在乌拉壕流经乌镇的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周围地势平坦,易于渠水引流。该渠全长约8公里,成渠后一直向东延伸了4公里,又为了照顾村南边的土地,折转向南2公里,到南边又向东拐,蜿蜒曲折,把乌镇和乌兰脑包村周边的土地贯通,因此被人们称为霸王渠。该渠最初开挖时,由乌镇的老字号天岁地主持。在确定行渠路线时,天岁地将行渠途经的所有地户组织在一起,按照各自土地的受益面积摊派出资。同时组织专人施工,并确定工程负责人,把土方包给包工头,包工头再雇渠工。当年王同春在河套开渠,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劳务市场,外地务工人员每年开渠季涌入河套,在各开挖段受雇,村里也有专门人员收揽零散劳务人员做这种工程。该渠开通后,人们用当地特产枳芨哈木儿红柳做适合渠口大小的截水闸。此后,人们以这条渠为基础,又相继开了几条支渠,如马大宝渠、庙壕渠、人字渠等。所有新开发的渠系,一般以出资方和字号或特有的标志命名,费用由各受益者承担。各渠的放水、打口管理全由各渠的所有者负责。

  东西吉力巴渠是乌兰脑包最早的引洪灌溉渠。渠两侧为山洪冲积扇,土质肥,易耕作。该渠引用山口的自然泉水和冬季积存的冰坝水及夏秋季所发的山洪水,使农作物有了水源保障,也是村里除干渠水外将山洪和消冰水用于农业的大胆尝试。因原牧场主吉力巴住在乌兰脑包村东,该渠便以他所住的方位来命名。

  双加渠是乌镇地户吕双加为解决自己700多亩地的灌溉用水而开挖的渠。后来,因工程需要不断投入资金,钱少的吕双加欠包头银号贷款无法归还,便将自己的700多亩土地交给银号抵贷。破产后,吕双加搬到石兰计居住。包头银号派出伙计管理这些土地,同时投入资金,最终将渠建成。后伙计将土地出租,收入归包头银号。

  双加渠和由四家商业字号集资开发的四柜渠的建成,解决了乌镇周边土地瓦窑渠顾及不到区域的浇水难题。在河套的丰济干渠未疏通前,这些水利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四柜渠至今仍在使用。

  苗柜渠为乌镇地户苗姓人家开发。该渠建成后,把村南苗家土地和顺带的一些人家土地的用水问题全部解决。至此,在各地开渠引水的高潮中,乌镇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全村大多数农田的灌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