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前旗到处都有叫份子地的,却很少有人知道份子地这个名是怎么来的。
清代早中期,朝廷对蒙区土地实行禁垦,部分蒙旗王爷为扩大耕地面积,便招用外乡汉人进行私垦。蒙区外的汉人春天入蒙区耕种劳动,秋天收成后一部分上交蒙旗贵族,一部分变卖,然后返乡。他们是不允许在蒙区长期居住的。随着汉族移民逐步增加,蒙区的土地开发程度大大提高。
清朝光绪二十年,朝廷出台新政策,允许蒙古人放地租,乌拉特三公旗的蒙古族人开始向晋陕等地走西口的汉人承包土地。小佘太过去叫二十年地沟,其中的“二十年”就是指光绪二十年。蒙古人向汉人出租土地,第一份承包出去的土地叫头份子,第二份承包出去的土地叫二份子,以此类推。乌拉特前旗境内份子地最多的有小佘太二十四份子,大佘太也有十九份子。份子地没有具体的亩数大小,最大的份子地有几百亩,小的只有几十亩。
关于份子地还有以下一则故事。据说,一个叫李增荣的山西人走西口来到后套,先是靠给人揽长工糊口,后来被王爷看中,给王爷当了管家。当管家多年后,李增荣对王爷说:“我给王爷家做了这么多年了,想和王爷要一份地。”王爷问他:“你想要多大一份地?”他说:“我只要一张牛皮那么大的一份地。”王爷想,一张牛皮能有多大,就随口同意了,让他自己找地去。精于算计的李增荣将整张牛皮割成很细很细的皮条,围了近二百亩优质耕地。王爷看后,知道上了老管家的当,可说出去的话又不好收回。于是,管家当下就成了当地有名的地主,份子地也由此得名。